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戰火中堅強的母親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我三歲前與父母住在大陸東北的瀋陽市,七十九歲時,我住在臺灣屏東市,這七十多年的變化太大,如今我已步入老年,那一段與母親朝夕相處,相依為命的逃難歲月,猶印象深刻,難以忘懷。
 母親李毓勤女士,民國十一年生,民國九十四年去世,算起來我與母親有六十一年的母子情緣。國共內戰時,戰火已經接近瀋陽,母親帶著三歲的我隨著軍眷隊伍離開老家,軍眷都是老弱婦孺,隊伍由專人引導,安排交通,坐飛機、搭火車、坐船等,也有短程要徒步。從瀋陽到北平這一段是坐飛機,天還濛濛亮,北陵機場早已擠滿了人,除了個人的必需用品之外,多餘的一律棄置於機場,隱隱中,城外已傳來槍砲聲,軍人跟部隊行動,我們一家人就此分離。
 坐火車時,軍民混搭,秩序無法維持,車廂內外到處都是人,車廂內摩肩接踵幾乎無法動彈,連車廂頂上都坐了人,火車移動速度不快,不時驚傳車頂有人墜落,幾聲驚叫,後果可想而知。徒步時,母親更辛苦,左手挽著包袱,右手牽著我,聽到休息二小時的招呼,母親從包袱裡拿出一個小爐子,升火煮飯,小孩子餓了總要吃點東西,不然下面的路要怎麼走下去?
 三十八年初,母子歷經餐風露宿,好不容易到了臺灣,到處打聽父親部隊駐地,最後證實父親部隊還在廣州,戰事瞬息萬變,一家人無法團聚,無奈之下,母親又帶我返回大陸,到廣州找到父親。事後我問母親如果找不到父親怎麼辦?母親說:「那有什麼辦法,只好回老家了!」記得在廣州碼頭一家團聚的歡欣場面,不管局勢如何變化,一家人在一起才最重要。
 找到父親之後,我們隨部隊去了海南島,在那裡我念了幼稚園,那時軍眷也都在部隊伙食團用餐,一家一桌,還記得每天都少不了的綠豆芽炒韭菜,也有人偶爾自己開小伙打牙祭,這樣的日子過了有半年,海南島也告變色,三十八年中,一家人搭船來到臺灣。
 我的童年盡是在緊張不安中度過,沒有玩具,沒有遊樂,母子相依,寸步不離,深怕一個不注意就走失了。在那段逃難的日子裡可謂物疲民乏,小孩子一旦生病,那就是無藥可醫,甚至眼睜睜看著孩子病危,真是可憐啊!
 感謝母親不辭辛苦帶我到臺灣來,避開了赤禍,要不然我正好趕上文化大革命、人民公社、三反五反、大躍進,共產黨的每一項運動我應該都逃不掉。母親給了我一個好身體,在自由民主的臺灣接受正規教育,軍校四年,結婚成家,這一切都要感謝母親對我那無盡的愛。
 【作者速寫】何德大,政戰學校體育系畢業,曾任陸軍官校體育組上校組長。
 
(點閱次數:1644)